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早已落下帷幕,只是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大学生们却永远不会退场。在一向秉持“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温州大学的教育学院,就有这样一支队伍凭借他们的成果——“链接供需,协同实虚,托育服务新范式创建与实践”项目在挑战杯中获得国家三等奖。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团队负责人黄杰的叙述,一起走近这群致力于给孩子们一个美丽的起点的青年。
团队名片
成员:黄杰、潘宝城、陈雨婷、王文洁、王一轩、杨山松、乔添琪、李倩
指导老师:宋占美、高瑾、彭小媚
项目简介:项目通过对全国3089个家庭和236个托育机构的调研,探查家长需求与托育供给的矛盾,在客观反映 不同家庭托育需求与托育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信息壁垒,链接供求;同时,通过虚拟家托互动等,引领家长的科学育儿观和合 理需求;打造托育课程、环境等,既帮助托育机构明晰发展方向,也给予机构实 实在在的专业支持,从而打破育儿产业困境。
缘起·社会痛点
“去年正好是三胎政策落地,这恰好与我们的专业学前教育不谋而合,”谈及项目缘起,成员们这样介绍道,“当前社会背景下托育的发展已经面临很大的困境,而我们也希望能够提出一个既能解决托育机构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家长托育需求的方案,最后也能响应国家的三胎政策,促进国家人口总和生育率回调。”
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敏锐地感知到这一社会痛点之后聚到了一起。最终,经过团队成员的群策群力、深思熟虑与指导老师悉心帮助,他们终于敲定了“链接供需,协同实虚,托育服务新范式创建与实践”这一选题。
攻坚·戮力同心
确定选题后,团队踏上了研精覃思的学术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以黄杰同学为代表的部分成员在本科的心理学背景使得他们熟谙研究方法,这对项目的逻辑架构、整体的研究思路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在调研和撰写论文期间,团队遇到的最困难的障碍——方案的最终落地,以及如何评价落地方案的有效性。“社科类的调查研究,如果不能得到一套行之有效且能切实落地的方案,就会降低项目本身的说服力。”面对这一难题,团队通过一系列的调研,结合教育技术专业的虚拟现实技术,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可以落地实施的方案,并且对后续的有效性进行了相关的验证。
回首·经验之谈
对于团队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团队领头羊的黄杰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我是第一次参加挑战杯这样的学术科技竞赛,能够获得国家三等奖,是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和指导老师共同努力的成果”。怀着如此谦逊的态度,这支优秀的团队深信“智慧因交流而多彩”,下面是他们关于自己成功的经验之谈:
团结是团队成功的基石。“在我们所有团队成员一起努力后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付出的汗水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开题、设计安排、研究现状、结论、创新范式……整个调研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缺少不了团队的合作,这也这应了“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庙廊之材,非一木之枝”之理。
坚实的专业知识是科研的基础。团队中的不少成员都有过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的经历,在取得了不错的学术成果的同时夯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于是,成员们在儿童发展及干预研究(学前教育)领域扎实的基本功为团队提供研究方向和问题的解决方案。
明晰“以战养战”的战略。事实上,团队一开始的能力并非完全支撑起整个课题,但是每一个成员都在挑战的过程中完善了自我,这些提升支撑了整个队伍走到最后。挑战杯不仅是成功与收获的道路,也是成长与磨砺的石子。而通过“挑战杯”的淬炼,可以说这个团队几乎每一个成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非常大的锻炼。
交流才能碰撞出绚烂的花火。备赛过程中,一定研究一些其他优秀项目,同时和不同学校的研究生之间展开交流。交流互鉴是科研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科研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科研成果的养分,以促进自身探究的成果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