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曹倩表示,关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加强疾病健康科普教育迫在眉睫。
“炎症性肠病(IBD)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消化系统慢性病,且伴有多种并发症。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BD在不同国家、地区、种族中的发病率不同,有显著的地域和种族差异。”
曹倩指出,炎症性肠病多发于青壮年群体,目前认为是由环境、免疫以及遗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在北美和欧洲较为常见,当前,我国IBD患者不断增多,这可能与经常熬夜、长期疲劳、西方化的饮食习惯、吸烟甚至冰箱食物中的李斯特菌等有关。曹倩表示,炎症性肠病的两种分型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克罗恩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炎症性肠病具有诊断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长期性等特点,但患者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以及合理规范的治疗。
“如果患者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经常出现腹泻腹痛、大便带血以及乏力、消瘦的情况,或者发现患有肛瘘且在看过肛肠外科医生、进行治疗后反复不愈合,亦或经常出现贫血、黑便症状,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当地专业的IBD中心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和科学治疗。”曹倩同时强调,由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患者要及时调整心态,做好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的自我管理,提高用药依从性,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曹倩表示,虽然炎症性肠病尚无法治愈,但我国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水平已经得到大幅提高,大部分情况下不影响患者的寿命,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可控的,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对炎症性肠病的深入研究,我们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第一,临床延迟诊断、误诊的情况得到大幅改善,例如,过去由于对炎症性肠病缺乏深入了解,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再到药物治疗,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现在时间已经大大缩短;第二,IBD疾病治疗药物种类逐渐丰富、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一些生物制剂的问世,以及随着未来更多创新药物进入医保,药物可及性不断提升,使得该疾病诊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