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教育 |科技 |时尚 |汽车 |体育 |家居
祭奠.jpg
“天下米升第一馆”创建人杨杰:感恩同路人
发稿时间:2018-10-31 12:06 来源:未知 作者:leecheung

华声在线报道(记者 何婷 喻亮 瞿建波)在步行道上自由晨跑,迎接新一天的美好朝阳;滑动手机屏幕,问候从指尖轻轻启程;打开快递储柜,取出包裹治愈所有不开心;共享单车、滴滴快车、饿了么、智能机器人……这是巨变涌动的尖峰时刻,科技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各种便捷体验的同时,也让一些文化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为了留住这些文化记忆,有人揣梦启程,有人同路而行。

10月20日,秋雨潇潇,落英满地,湖南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的门前,杨杰翘首以盼,等待着客人的到来。小车驶入小院,湖南日报党组成员、社委、华声在线总裁龚定名走下车来,没错,他就是今天的客人了。

二十几年来,杨杰曾无数次地如此一般等待着将他的心头宝贝——米升,引荐给一拨又一拨的朋友。而米升博物馆似乎也有一种莫名的魔力,那些到访过的人,也都渐渐成为了米升的共同守护人。

华声在线总裁龚定名参观米升博物馆

信仰:一往情“升”的守护

几十年的打拼,一路艰辛苦累,米升博物馆馆长杨杰究竟有着怎样的米升情结?又是什么让他钟情于米升文化而一发不可收拾?是年少时期耳濡目染,久浸内心的深深羁绊?还是精神信仰下的一个机缘?他苦心经营的米升事业于乡村文化如何找到完美的触点,擦出最绚丽的火花?答案自然就在米升博物馆,这或许就是很多人走进它的原因。

20多年前的杨杰,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一个收藏米升的爱好,一个和睦的家庭,小日子过得一片祥和。然而,随着收集的米升一个个增多,直到数量突破一万,杨杰对于如何保护这些“宝贝”明显感觉责任越来越大。他开始走出家门,去四川博物院、北京汽车博物馆学习,到深圳、宁波看文创博览会,到杭州参观博物馆群,到建川博物馆交流建馆经验,找马未都请教......

“看过不同的博物馆,见过不同的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经历,给我思想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应该打破思想的禁锢,把收藏的兴趣变成一种社会责任!”杨杰意识到,仅拥有这些收藏,独乐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一个场所,集中展出这些富有历史意义的收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米升的文化和价值。米升作为文物,即是史实,应该让其在能彰显历史的地方发挥作用。

于是湖南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诞生了。经历25年收藏,10年筹备和建设,如今米升博物馆赫然屹立于长沙县的村落之中。杨杰的家,就是米升博物馆的所在地,另在国际稻都还有一个分馆还在建设中。黄花镇乡间小院,白墙红柱,草木掩映,钟鸣鼎食,颇具中国风。

 米升博物馆外景

走进馆内,目之所及,满墙满架都是米升,或分门别类,或以时间为引,或以书画为伴,都是杨杰踏遍千山万水寻得来的,期间有许多故事,也有许多曲折。

据他回忆,他曾从四川一户人家手中收来一个米升,米升上镌刻着“状元及第”四字。“当时人家不肯卖给我,米升不值钱,却是祖传的命根子。”杨杰讲述,那户人家祖上原来是贫农,米升难满,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依靠着先人苦读得了中了状元,祖上才逐渐丰盈。“这家人于是把‘状元及第’刻在米升上,既忆苦思甜,也点醒后人发愤图强。”在听了杨杰收集米升的来龙去脉之后,这家人把米升赠给了他,并一同赠给他先人用以夜读的萤火虫笼。原来,古时贫穷的书生点不起油灯并不是虚传,囊萤照读确有其事。

“状元及第”米升与“囊萤照读”竹笼

一般来说,玩收藏的人都有个自己的专题收藏,一则是一门精好过门门通,不容易吃假,再者也可以为自己立个门类在行业里拿个口碑。对于杨杰而言,米升收藏源于儿时情结,沉淀为一种社会情怀和信仰,二十多年收藏路上,他一网情“升”。

“喜欢收藏的人也越爱越多了,但收藏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收藏,对大多数收藏爱好者还真是有些迷茫,就比如我所收藏的米升,它虽然收藏的经济价值不高,也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收藏米升,究竟是为名?还是为利?我觉得真正的收藏一定要回归收藏的本源,这是一个方向,更是一种信仰。”杨杰说,如果我们能把收藏融入到继承传统文化,寻找乡村记忆,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中去,这样的收藏将会更有意义。

同心:三个农村女人与米升的故事

齐家治国平天下,杨杰要去往心中的圣地,开辟自己人生中的“升平盛世”,获得家人的支持,是他建立米升博物馆的第一道关卡。这些年来,特别是家中三个女人——母亲胡慧兰、妻子徐稳和弟媳曹腊为米升博物馆所作出的付出,让杨杰感怀在心。

10年前,杨杰和一班兄弟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兄弟们有公务员,有企业老板,也有学校老师和学生,身份不同,但都对米升有着浓郁的兴趣。大家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米升的梦想,有人主张开一间米升主题茶餐厅,也有人主张打造像谭木匠一样的米升文创产品连锁店,还有人主张成立米升文化推广研究所……年轻人的特点就是说干就干,大家出钱出力,很快,一个以研究米升文化、设计制作米升文创产品为主,兼顾休闲、接待、销售的米升茶餐厅就诞生了。

在省城长沙一个高档楼盘内,不到200平米的店面,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收藏爱好者前来光顾,丰富多彩的思想在米升里碰撞,五花八门的建议在米升间延展。然而,热闹之余,现实残酷,茶餐厅并没有给众兄弟带来预期的收益,高昂的支出不得不让这班热血兄弟冷静下来面对,更是让杨杰有了重新的思考。

这一年多来,他从光顾者的思想和建议中,似乎寻找到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他开始意识到米升已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即使是资金如何紧张,任何人以高价来买或拿任何诱人的东西来换米升,他都不舍得。于是,他与兄弟及家人商量后,毅然搬回长沙县黄花镇的老家,从长计议,将自家院子建成一个民间博物馆,用于米升收藏与展览。

杨杰说道:“回归农村,是米升最好的归宿,农村是米升文化的根。”把米升搬回老家后,一晃三年过去,想象中的博物馆已建成,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但经济压力却愈来愈大,家人开始反对,认为收藏就是无底洞,不能毫无节制的投入。“这么多家庭的米升遇到了我,是我一辈子的缘份,守护和收藏米升,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更是我们全家造福后代的一项大功德。”杨杰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解决家庭矛盾。家人再一次被他的坚持说服,决定把市里的两套房子卖掉,全力支持杨杰的文化事业。

就这样,杨杰的米升梦在长沙县这个小村落里再次启程,同时孕育了三个农村妇女的美丽乡村梦。杨杰的弟媳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店,赚了一点钱,全部投资到修路建房子,为博物馆建设初期解了燃眉之急;杨杰的老婆徐老师是一位中学教师,烧得一手好菜,她用乡村味道款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来宾;杨杰的母亲是个小学退休教师,博物馆的杂活,扫地,烧水,泡茶,开门,接待,她一手包办。

母亲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杨杰的米升文化事业

今年3月的一天,那是在谋划米升移动博物馆方案期间,在家吃晚饭的时候,杨杰临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负责移动博物馆的深圳设计师在北京出差获得灵感,将乘飞机到长沙,探讨移动博物馆的改进方案,预计晚上10点左右到达米升博物馆杨杰家。考虑到客人还没吃晚饭,徐老师收拾完碗筷又开始着手给客人准备饭菜。“家里好像没有新鲜的蔬菜了,我去邻居家弄一点。”说完弟媳曹腊就出门去了邻居家。

预估着客人将要到了,在弟媳和母亲的帮助下,徐老师很快做出了好几个菜,就等客人来了。然而,迟迟不到,母亲担心道:“那伢子电话也联系不上,不晓得有没有恰东西。”后来客人终于又来电话了,原来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了,可能要第二天才能到长沙。守在餐桌前的一家人终于松了口气,收拾好饭菜,各自回屋休息了。此时墙上的时钟已近十一点。

如今,当参观者们走过绿树掩映的羊肠小道,瞧见白墙黛瓦尖尖屋角,闻着袅袅飘出的农家菜香,听着亲切热情的乡音俚语,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淳朴和纯净。三个女人用各自的方式讲述着她们与米升的故事,这又何尝不是她们努力经营美好生活的方式。

同行:明珠众捧 光芒渐露

只有踏上了征程,才能发现志同道合的人。杨杰的米升文化事业,恰逢振兴乡村文化的春天,从而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吸引了众多有共同信仰的米升守护人,开启了米升博物馆的发展破局的快速通道。

破局之源,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需要形成以地域文化与特色产业为支撑的文化呈现形式与文化业态,更需要一大批具有乡土情怀和充满文化自信的新村民。米升博物馆回归乡村,还升于民,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杨杰说道。

政府关注,产业扶植。米升博物馆建成后,长沙市市委宣传部、市农办、长沙县经开区、县委宣传部、开福区等政府部门多次莅临博物馆指导谋划,并为之提供了米升文化产业扶持基金,为博物馆建设注入新源泉。

同行关怀,运营破局。大馆带小馆,国有馆带民间馆,共同服务中华传统文化,米升博物馆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文化界的支持。湖南省、市、县文物局领导曾先后调研指导,湖南省博物馆李建毛书记提出要帮助米升博物馆深入学术研究,长沙市博物馆馆长王立华、株洲市文物局局长席道合、株洲市博物馆肖馆长、城头山国家遗址公园主任刘勇、长沙水稻博物馆馆长孙中华等文化部门领导和专家在参观米升博物馆时,纷纷提出并达成了整合博物馆资源、联合举办研学和博物馆共建的意向。今年9月,首都博物馆原馆长韩永专程莅临米升博物馆,针对米升这一特殊的藏品,站在人类历史学的角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策展方案提出了宝贵建议。杨杰对其提出的“从升斗小民到家国天下”的主题定位深表认同。至此,一个扎根于农村的创新型文化服务平台日渐成形,一条文化产业链日渐凸现。

长沙市博物馆馆长王立华调研指导

产业链条,合作共赢。今年8月,通过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米升博物馆第一家分馆于今年10月入驻国际稻都,与国际稻都进行品牌联合,共同践行袁隆平院士倡导的“振兴乡村,文化先行”理念,共同弘扬中华稻作文明。在签约仪式上,袁隆平院士助理、国际稻都董事长黄崎说:“湖南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是农耕文明的一座丰碑,入驻国际稻都将成为传承农耕文明的一张闪亮名片。博物馆收藏的米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文化价值上,在国内外绝无仅有。袁隆平院士非常重视米升博物馆的建设,我们一定支持配合,将米升博物馆建成天下米升第一馆。”

教研交流,初见成效。米升博物馆自筹建伊始,发起人便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学术理论研究、公共教育与实践等社会责任扛于己身。几经发展,博物馆成为“袁隆平丛书创作基地”、“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湖南省民间美术研究会国画分会农耕文化创作基地”、“益阳市美术家协会稻作文化创作基地”等。特别是“一路连升·同升营”研学课程,已成为长沙县第一中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新路径,2017年被列为长沙市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之一。目前,长沙县一中师生共同参与,已经连续举办六期,学生家长反应良好。

义工李泽锋老师为孩子们介绍米升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成果

义工助力,一呼百应。目前博物馆已经拥有一支集库管、活动、医护、后勤、培训于一体的多元化义工团队。李勇就是义工中典型的代表,他在湖南农业大学读研期间,一直在米升博物馆做义工,与米升培养了深厚的感情,现已成为米升博物馆的第一位正式员工。在杨杰的影响下,像李勇一样自愿守护米升的人越来越多,平江县楚韵雕塑文化有限公司的何宗平总经理、亚洲开发银行独立水务专家柳中晖先生 、大学教师李泽锋等都是长期以来热心于米升事业的老义工。

就在10月份的下旬,华声在线总裁龚定名和长沙市博物馆王立华馆长先后莅临参观,为米升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专业指导建议。龚定名说:“藏品数量之多,时间跨越之长,文化体系构建之完整,能向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元素之多,都是十分难得的。希望通过媒企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行全产业链的合作,打造天下米升第一馆。”

王立华也说:“米升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千年米升是传承稻作文明的载体,支持米升文化博物馆就是支持文化,这是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他还提出,“长沙市博物馆作为国有馆,应当给民间馆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可以和米升博物馆进行全方位合作与全产业链的开发,进行研学合作与特展合作,为米升文创的内容策划和销售提供指导。” 米升是一颗散落在村落的文化明珠,有了这样一群人的发掘和洗练,又闪烁出一缕夺目的光芒。

对话:博物馆是时代缩影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要问到哪里去寻找文明的记忆,相信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博物馆。载满人类文明遗存的米升乃至米升博物馆想要传承和发展,良好的运营是不可或缺的。博物馆是时代的缩影,是文明的体现,如何运营米升博物馆,我们面对面对话馆长杨杰。

华声在线记者专访杨杰馆长

记者:为什么把米升博物馆建到僻远乡村,而不是繁华都市?

杨杰:陶行知曾经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我想说的是米升文化的根本源于乡村,也应当为农村服务。再者,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只有在乡村,我做自己的事业才有脚踏实地的感受。

记者:作为米升博物馆馆长,您认为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来了解传统文化?

杨杰:博物馆的发展应该有长远的眼光,追求可持续发展,培养年轻“粉丝”,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博物馆也可以很时尚,时尚可以吸引更多年轻的参观者。我所说的时尚就是米升的文创产品。博物馆的文创应该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始终作为第一要义,就是要做好文物的深度解读,用深层次的文化感染观众,与大众形成更多互动。

记者:您如何衡量一座博物馆的成功?

杨杰:博物馆是非盈利性公益平台,如果没有稳定的运行经费,博物馆往往开办两三年就关闭了,这样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我认为米升博物馆的成功,首先就是希望有更多热忱公益事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从而让所有人都知晓有这个馆的存在。如果全国人民都知道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小乡村有这么一个馆,我们就是成功的。当然博物馆的大成功是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手记:可敬的乡村文化同路人

没有人想做孤独的行者,我们都想在连接的时代里结伴而行。仁不在别处,就在你光明的初心;义不在别处,就在你该走的大道。人在追逐理想时,不是非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上路,往往是上路了,才能遇到同路人。坚定前行,志同道合的有缘人就会随你而来。

杨杰用了25年的时间走遍千山万水,收集、学习、探讨、规划、建设、布展,最终建立这所湖南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给米升寻找一处最好的归宿。从以前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到现在建起了展览馆、农村书社、百草园,甚至国际稻都新馆的创建;从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到家人、行业人士、义工、政府等的支持;从给米升搭建一个栖身之所,到挖掘米升文化,再到保护和传承米升。在他眼中,博物馆应该成为一个农村和城市的“文化眼”,并能将博物馆文化带回家的文化宫殿。虽然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

“耕为立命之本,读是修身之策”,致敬像杨杰一样的乡村文化人,在那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野,有了斯人的存在,才使乡村农家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乡村才能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呼吁,让世人知道有一群乡村文化人在坚守,让更多的人成为传承传统文化事业的同路人。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ZjYouth.cn. 合作QQ:748492175

Copyright © 2015-2017 www.zjyouth.com.cn 浙江青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立即予以删除!